四季刊

《经济学人》:中国智能手机冠军在苹果失败的领域取得了成功

征服汽车行业后,小米的下一个目标是全球霸主地位

2025年7月21日 | 上海 |

自2010年联合创立小米以来,这家中国科技巨头CEO雷军不断创造销售奇迹。十年前,他曾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在24小时内通过线上售出210万部智能手机。如今,他不再只是售卖廉价手机。上个月,小米首款电动SUV YU7开售仅三分钟,就售出逾20万辆。

过去几年间,小米的崛起令人目眩。目前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仅落后于苹果和三星。公司还销售大量与手机互联的智能设备,从空调、扫地机器人到电动滑板车和电视。在2022年因中国消费电子市场"血腥竞争"经历低谷后,小米强势复苏,去年营收增长35%。自2024年初以来市值已增长近四倍,达到1.5万亿港元(约合1900亿美元)。

随着YU7的成功上市(继去年3月推出的运动型轿车SU7之后的第二款电动车),小米完成了苹果未能实现的壮举——苹果在电动汽车项目上耗费十年时间和数十亿美元后已宣布放弃。小米2021年宣布造车计划后,过去15个月在中国道路上已交付超30万辆电动车,目前订单积压量需要一年多才能消化。尽管电动汽车业务尚未盈利,但雷军表示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将实现盈利,这在中国竞争惨烈的汽车市场堪称壮举。

小米的野心不止于此。未来几年计划海外门店从去年的数百家扩张至1万家,用以展示其最新智能汽车和消费电子产品。谁能阻挡这家公司的惊人崛起?

小米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成功部分得益于天时地利。如今中国聚集了大量汽车制造人才,雷军得以从多家企业招揽顶尖人才。零部件和设备价格因供过于求而大幅下降。在中国建厂审批和建设速度远超其他国家。

但雷军本人的决策同样关键。内部人士指出,与苹果库克不同,他亲自掌控汽车项目。造车需要公司运营模式深度变革——此前小米像苹果一样采用代工模式,不拥有工厂。但小米选择在北京自建工厂(目前正扩建),以确保严格管控。这种模式已扩展到其他业务领域:去年开始在北京另一工厂自产手机,并在武汉建设生产空调等智能设备的新工厂。

小米的营销策略也助力其汽车业务扩张,正如乔布斯的个人魅力助推初代iPhone销售。雷军的个人影响力甚至带动了30年前其就读的武汉大学报考热潮。"米粉"们收藏公司纪念品、争抢新品。即便今年3月发生自动驾驶测试事故(SU7在高速公路上导致三名大学生遇难),小米仍成功维持了YU7的市场热度。尽管事故引发安全质疑并导致股价短期下跌,但三个月后YU7上市时市场需求未受影响。

小米庞大的用户基础更是其扩张利器。截至去年底,全球设备月活用户达7亿,同比增长10%。大量用户通过小米应用商店购买游戏、观看广告(据伯恩斯坦数据,贡献公司半数利润),更有相当比例用户直接通过应用购买产品。公司已成功推动用户升级高端手机,只需其中极小部分转化为汽车消费者,就能成就巨大成功。十年前购买初代小米手机的用户,如今正值35岁左右,正是电动汽车的核心消费群体。

雷军的视野早已超越中国市场。目前智能手机及智能设备营收近半来自海外,主要分布在印度、印尼等新兴市场。他计划2027年开始海外售车。不过海外市场可能难现国内盛况:小米品牌忠诚度尚未全球化,海外消费者对雷军个人影响力有限。这解释了为何小米要在海外大力建设实体零售网络以提升品牌认知。

与此同时,公司正持续拓展新业务领域。已自主研发人形机器人CyberOne,并于今年5月发布自研3纳米芯片。约半数员工从事研发工作,去年研发投入增长26%至34亿美元,超过全年净利润。这种从零开始的技术研发战略,旨在构建效率优势和竞争壁垒。

不过小米当前最大风险在于多线作战。中国电动车价格战持续白热化,尽管增长迅速,但月销量约2万辆的规模仍难敌比亚迪(月销超20万辆)等巨头。智能手机领域也面临华为强势回归的压力——这家2019年遭美国制裁的科技巨头正重夺市场份额。然而,雷军的商业智慧与销售天赋,始终不容小觑。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