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刊

《经济学人》:中国正迅速抛弃美元

官员们认为人民币终于成熟了

中国领导人察觉到一个史诗般的机遇。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反复无常的贸易政策、巨大的财政赤字以及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独立性的威胁,都可能严重损害美元。自一月以来,美元在贸易加权基础上已下跌7%,并经历了自1973年以来最糟糕的开年表现。相比之下,中国受到严格管制的货币——人民币,已达到自特朗普先生在十一月连任以来的最高水平。外国投资者正蜂拥而入。许多寻求美元替代方案的政府也是如此。

这种浓厚的兴趣并非新鲜事。中国将人民币国际化的愿望也同样如此。该国首次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始于2009年,当时它放松了一些资本管制。然而,这一努力在2015年痛苦地告终,当时股市暴跌和货币贬值导致资金纷纷外逃。随后实施了资本管制,结束了人民币的萌芽期上涨。这一次,官员们渴望确保进展是持久的,并且他们能对资本流动保持更严格的控制。

中国领导人认为,一个全球接受的人民币可以使他们的出口商免受美元价值波动的影响,并削弱美国金融制裁的威胁。一些官员希望外国公司和投资者能够忽视国家严格的管制,甚至可能将其视为一种资产。近年来,他们取得了令人惊讶的进展。人民币在发票和海外贷款中的份额有所增长,并且非美元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官员们似乎认识到,外国人现在需要更大的激励来使用人民币并投资人民币资产。

那么,中国迄今为止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人民币都缺乏声望。尽管中国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占据近五分之一的份额,但其货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价值占比仅为4%(相比之下,美元为50%)。人民币资产仅占全球央行外汇储备的2%(相比之下,美元资产为58%)。这种巨大的不匹配很大程度上可归咎于中国对资金进出境的管制。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只要这些管制存在,人民币的国际化就不可能实现。

然而,即使在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之后,美元也花费了几十年才确立其主导地位。以这个时间尺度来看,中国正在取得令人惊讶的快速进展。自2022年以来,其在国际支付中微薄的份额已经翻倍。这主要归功于国内的变化。提高人民币在中国自身贸易中的份额是重要一步。目前,中国超过30%的商品和服务贸易以本币结算(2019年为14%)。其超过50%的跨境总收入(包括金融流动)以人民币结算,高于2010年不到1%的水平(见图表1)。

北京咨询公司Trivium China的迪尼·麦克马洪(Dinny McMahon)认为,政策制定者最终希望的是在中国境内外建立人民币的稳定流通。这应该会促进离岸人民币的使用,并提高外国人获取该货币的便利性。今年五月,监管机构告知大型银行,至少40%的贸易便利化贷款应以人民币进行。为了增加流通,官员们希望鼓励贸易伙伴接受中国的货币作为支付方式。一个主要的诱惑是向他们提供人民币负债。联邦储备委员会经济学家在五月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在2022年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后,中国银行几乎将其所有新的海外贷款从美元转向人民币(此前只有15%的贷款以人民币计价),从而使未偿人民币债务存量增加了两倍(见图表2)。

政府正在以其自身的资产负债表推行相同的策略。自启动国际化进程以来,中国已向32家中央银行提供了4.5万亿元人民币(63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额度,建立了一个可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规模相媲美的全球金融安全网。然而,这些额度中只有一小部分被实际动用。其目的是在危机中保证各国获得人民币的渠道,从而给予它们以该货币借贷和购买的信心。

在这一切进行的同时,中国也整理了自己的金融基础设施。现在,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在不触及美元系统的情况下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易。这些方式包括数字人民币和非银行数字支付(例如通过亚洲流行的应用程序上的二维码)。最重要的是CIPS的创建,它与西方银行信息系统SWIFT有相似之处。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的乔什·利普斯基(Josh Lipsky)表示,由于中国银行能够并且确实在SWIFT之外进行交易,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作用可能被低估了。

全球已有超过1700家银行加入了CIPS,自乌克兰战争前以来增加了三分之一。2024年交易量增速创历史新高,增长43%达到175万亿元人民币(24万亿美元)。在33个市场设立了人民币清算银行(其中几乎所有都由中国机构运营)。今年,土耳其和毛里求斯的银行也加入了。中国于六月开始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合作,以将CIPS网络扩展到北非和中东地区。

据称,去年通过中国与其他中央银行共同构建的名为mBridge的数字货币网络进行了数十亿美元的交易。一位美国官员在一月份表示,尽管此类支付在经济上仍然微不足道,但它们“已经超越了地缘政治影响的门槛”。中国监管机构已指示银行增加对mBridge的使用。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八月份,一家位于新疆的公司(该地区的一些实体因使用强迫劳动而受到制裁)使用mBridge向其外国股东支付了款项。

那么现在呢?中国政府在关键领域已转向自给自足,现在必须扩大外国人进入其金融市场的渠道。今年,向外国人开放的境内市场金融合约数量增加了一倍多;国内投资者的境外投资额度也已扩大。

未来几个月可能至关重要。对美元信任度的下降和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应该会推动中国的努力。股市的上涨为外国人持有人民币资产提供了金融激励。降息和通货紧缩已将离岸市场的借贷成本推至2%以下,这是自201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包括外国公司在内的企业有望在今年发行创纪录数量的所谓“点心”人民币债券。

中国下一步稳妥的举措是向其“伙伴”开放境内资本市场。七月,匈牙利发行了约50亿元人民币的所谓“熊猫债券”,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单一主权发行。9月8日,《金融时报》报道称,俄罗斯能源公司已获准发行人民币计价证券。肯尼亚可能很快将其欠中国的美元债务转换为人民币。与此同时,巴西正在考虑新的发行,巴基斯坦官员也已在北京向潜在债权人推销。

尽管热议不断,官员们仍持长远眼光。在六月的一次重要演讲中,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宣称,全球金融体系正变得“多极化”,未来美元将被迫与人民币等其他货币竞争。中国希望,这种竞争意味着该国将无需过多努力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并且可以抵制资本流动和汇率的自由化。人民币或许仍将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货币。

--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