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本这个词日常不大多用,就是英文copy的翻译,copyright是版权,如果直译的话,就是(获得)副本的权利。
买一本书,其实就是买了作者所创作内容的一个副本,音乐或者其他内容也是类似的道理。
最近北京周边大雨,涿州的一些图书仓库受灾,大量图书被泡水,损失惨重。在众人为图书行业哭号之时,和菜头写了一篇有些不合时宜的文章,叫作“图书拐个弯”:
洪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证明了只要有实体的仓库存在,无论这个仓库是在河北,在天津,在深圳或者别的什么地方,它就是个成本,而且会遭到水火的侵害。图书业的产业链条也实在是太长了,为了它的运转,需要养一帮编辑,一帮发行和市场人员,还需要印刷厂和库房,现在还需要更多线上运营和推广人员。
这番话,图书行业的从业人员看了肯定不舒服。除了少数以装帧或是图片取胜的书籍以外,看书,看的是内容,以前这些内容必须附着在竹简上、布帛上,如今附着在纸张上,但这些实体的东西在数字时代都已不再需要,从体验上来说,从纸张切换到电子阅读可能会让人有些不习惯,不过这应该只是暂时的,未来直接接触电子阅读的人们不会再有这个困扰。
所以和菜头说,所谓图书行业,就是想尽办法把纸卖出高溢价。而这并不合理。
根据我的经验,绝大多数的书不值得保存副本,也就不值得为它而砍树毁坏环境,更不值得让它占据价值不菲的房屋内的空间。
之所以图书行业仍然存在,是因为它目前以一种资本主义的方式给创作者提供了回报,作为内容创作者,可以一次性地得到一万个副本的复制费,也就是版税,虽然大多数的书根本毫无必要制作如此多的副本。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当然,这种疯狂制作副本的方式也使得一些经典的作品得以保存,可是,经典的作品少之又少,为了那些每年可能才出现一两本的作品而每年生产这么多高溢价的纸,仍然是一种浪费。
电子时代,内容的保存可能没有纸书那么方便,现在想要查找十年或是二十年前互联网上的内容可谓难之又难,仅以这个时间维度来看,图书完胜,十年或是二十年前的图书很可能现在还在流通,或者可以在图书馆查阅。对于有必要留存的电子内容来说,也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将它们保管下来,以留给后世的历史学家们去研究。不过我想,方法总归多种多样,按需把它们印成书是种方法,以数字的方式长期储存(U盘之类)也是种方法。
总之,如果内容不错,作为创作者应该不必担心,读者们自会保存其副本。和菜头的文章发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而我用一个叫作archive.today的服务为其制作了副本(点击上方链接即可访问),这就使得这篇文章在持续存在方面多了一些持久性。